南漳:生态文化共舞,铸就美丽乡村

来自:南漳分局 时间:2024-12-10

乡村振兴

如一幅宏伟画卷

正在中华大地渐次铺展

在这波澜壮阔的进程中

挖掘并弘扬生态文化

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

南漳县,地处荆山之麓,历史源远流长。作为楚文化发祥地、三国故事源头、和氏璧故里、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,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秀美的风光与悠远的文脉相互交融,引得众多文人雅士竞相挥毫泼墨,吟诗颂词,留下许多传世佳作。这些诗词歌赋,不仅是文学的珍品,更是生态文化的生动体现。这座生态大县,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生态文化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。

生态文化,是乡村振兴的灵魂。它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,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。在南漳,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。从隋朝诗人卢思道的《城南隅燕》到唐代诗人胡曾的《追忆卞和献玉》,从元代诗人宋褧的《南漳县留题》到清代诗人张尚志的《南漳八景》。历代文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才情,用诗词描绘出南漳的山水如画,钟灵毓秀,人文璀璨。这些诗词对仗工整,气势磅礴,语言流畅,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更是南漳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。据不完全统计,历代文人游历荆山、吟诵南漳的诗词多达166首,不少精品被收录进《唐诗三百首》《全唐诗》。这些诗词作品,如同一股清泉,流淌在南漳的历史长河中,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。它们见证了南漳的生态之美和历史变迁,也为我们传承和弘扬生态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素材。

弘扬生态文化,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。南漳凭借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,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。南漳作为“中华诗词之乡”,将推广普及田园诗词作为振兴乡村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。在这里,移步换景间,皆能目睹名家或本地诗词爱好者的诗作。如东巩镇的吊瓜种植基地,巡检镇的柑橘种植基地、榆树岭的樱桃基地,处处都立有田园诗词牌。不单有产业兴旺、农村秀美的幸福景象,更有诗词牌上灵动的诗句,为产业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。

乡村旅游也在生态文化的助力下蓬勃兴起。南漳精心打造了三国源头游、荆楚文化游、荆山生态游、生态农业观光游等七条精品旅游路线,将生态文化、诗词故事融入景区建设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。生态之美,不仅为乡村带来了经济收益,更为人们营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。这种将生态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,既守护了生态环境,又推动了经济发展,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。据统计,2023年南漳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13.5亿元。

在南漳广袤的乡村大地,田园诗歌渗透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,融入了小镇肌理,诗词的文脉亦澎湃涌动。在郭家土城村,墙画上有名诗,荷塘边有“荷”诗,公路旁有赠诗,群众表演的是原创诗,笔墨纸砚一伸展便是诗作一幅。村民们通过参加书法展、文学笔会等活动,用诗歌弘扬历史文化,赞美本地现代化建设。大家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,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和环境改造,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

南漳中小学开设诗词课堂,举办校园生态文化节、诗词吟诵等活动,将生态文化教学与诗词教育结合起来,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素养。这些举措,让生态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,发芽开花,培育了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。

生态与文化的交融,为南漳的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。生态文化丰富了乡村的精神内涵,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。生态之美吸引了游客,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,带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。在南漳,我们看到了生态与文化和谐共舞的美好场景,领略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。

县委书记罗兴斌说:“南漳要抢抓机遇,深挖优势,凸显特色,用活生态和文化‘两个宝贝,突出诗情和画意‘两大特质,护好绿水和青山‘两条底线,以大保护推动大发展,以大传承推动生态文化大繁荣”。